每日短讯:阴阳失衡:不只是阳虚或阴虚,易经中还谈到一个情况,最容易忽视
阴阳失衡:不只是阳虚或阴虚,易经中还谈到一个情况,最容易忽视
如果我们看到阴阳鱼太极图时,会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:阴阳交合不断,却又是此消彼长。
由此可见,天地自然中的阴阳文化,如果有交合,就是吉祥泰卦,如果像两条平行线,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情况发生,是为否卦。
(相关资料图)
在《阴阳应象论》一书中,谈到阴阳文化时,称阳气积累为天,阴气积累为地。阳躁阴静,阳生阴长,阳气肃气,而阴气收藏。
古籍中人在论及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时,也强调,天食人以五气,地食人以五味。五气入鼻,藏于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音声能彰。五味入口,藏于肠胃,味有所藏,以养五气。气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
这些古书中的“阴阳平衡”的理论,与古人倡导的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偏阴偏阳之谓疾”的理论,同为一理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,岐伯告诉黄帝说:春天五行木气生酸,夏天火气生苦,四季土气生甘,秋天金气生辛,冬天水气生咸。
如果五味过极,就会适得其反。春天所食用的味道过于酸,肝气就会过盛,木能克土,脾胃就会气绝受伤;
吃得过苦,火能克金,皮肤就会枯槁,身体上的毛发也会脱落;吃的过咸,水能克火,则会使得血脉流行凝涩不畅;吃得过甜,土能克水,就会导致肾气不平,骨骼和牙齿、头发等掉落;吃得过辛, 金能克木,会使身体上的筋脉劲急,手和指甲会枯槁。
大自然中,如果阳阳失调,就会风不调,雨不顺。人体中,如果阴阳失衡,就会导致身体生病,甚至死亡。
今天,“源易缘”就结合传统文化《易经》和《黄帝内经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国学医学经典,来谈谈阴阳失衡的三种情况,其中最后一个,许多人都容易忽视。
开卷有益,原创不易。
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,感谢大家订阅专栏,阅读完整内容。如果喜欢,欢迎转发和评论,留言或私信互动。
一是人体阴阳失衡,导致的“阳虚症”
人的身体中,如果有阳气过盛或过虚,都会使人体出现不适的现象。
传统《易经》文化中,指出五行中的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无论哪一五行过旺或过衰,都会生克其他的五行。
整体而言,人体如果阴气和阴精能够平衡,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就会协调,否则就会出现所谓的“阳虚症”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:
1、没有力气,不想说话,身体疲倦乏力等;
2、声音低沉气短,容易出汗等;
3、头晕心悸,面色发黄,吃饭没有胃口等;
4、身体怕冷 ,手脚冰冷,喜欢热饮等;
5、肾脏不好,腰酸腿软,性功能减退等;
二是人体阴阳不平衡,导致的“阴虚症”
阴阳失衡导致的人体不适,既然有阳虚的一面,就会有阴虚的一面。
如果不是专业的医生,或有医学常识的人,都会感到困惑,自己的身体到底是阴虚,还是阴虚呢?下面,我们再来谈谈人体阴虚的主要症状:
1、脸色苍白发黄,口唇或手指干裂,头晕乏力,眼花心悸等;
2、睡眠质量不好,且容易失眠多梦等;
3、暴燥易怒,怕热,面部发红,咽喉疼痛等;
4、手脚心容易发热出汗、盗汗,腰膝酸软,背部痛疼;
5、梦遗滑精,小便呈现出短赤或黄色等情况;
三是阴阳不和,导致的“阴阳两虚”
标签: